鲜花。掌声。闪光灯。
继陈景润之后,1月19日,又一位数学家吴文俊成为备受瞩目的人物。
人民大会堂,所有的镜头聚焦于2000多位获奖的科学家,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文俊、袁隆平两位科学家更是焦点中的焦点。
对于百姓来说,袁隆平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的“杂交稻之父”的称谓,早已名播海内外。而对于另一位获奖者吴文俊的成就,普通百姓就未必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要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者。
我国近几年产生了一批在科技活动中颇有建树,又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科学家,而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名额又只有两名,究竟谁能得奖,自然备受关注。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由于对陈景润事迹的宣传,使得数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难题变得家喻户晓。今天,又一位数学家的获奖,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再一次关注数学,关注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数学家说,数学研究是被称为继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之后的第三种研究方法。近代、现代的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往往是人们先用数学算出了它,然后才有了科学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是如此。火箭的上天也源于数学上的“第一宇宙速度”。大到宇宙的形态,小到基因组合,数学都可以通过计算来认识世界,于是,有人说,上帝是按照数学语言来创造世界的。
只是现代数学已发展为一门庞大的学科,很多问题虽可以运用计算方法,但计算量极大,靠人力根本无法实现,所幸计算机的出现,为数学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而吴文俊的成就就在于用计算机来证明了数学上的定理,产生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等丰硕成果,使他成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数学家。
今天的基础研究就是明天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吴文俊、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的获奖表明,我们不但鼓励今天的富有智慧和勇于创新的活动,而且也关注和重视为明天的科技创新活动储备后劲的科研活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吴文俊的获奖,不但会促进数学科学的发展,而且也会极大地鼓舞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为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